经营行为通常指的是 提供商品或服务以赚取利润的行为。在行政处罚中,认定经营行为主要依据两个充分必要条件:一是行为的内容是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二是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营利。
从法律角度看,违规经营一般指经营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或相关政策,从事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不具备相应经营资质、未遵循特定经营程序等经营活动。例如,未取得相关许可证就开展特定行业的经营,或者在经营过程中违反价格管理规定、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等。
非法经营则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有一系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具体行为包括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结算业务,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在具体案件中,要依据具体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证据来确定违规经营或非法经营的定性。这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具体行为、法律法规以及造成的后果等多方面因素。例如,经营主体是否具备合法的资质和证照,经营行为本身是否存在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垄断行为等,以及经营过程中的交易行为是否合规等。
建议在实际操作中,相关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证据,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经营行为进行定性,以确保公正、合法。